创办32年的“打开艺术之门”暑期艺术节,今年首次将广播剧纳入夏令营矩阵,推出“声音积木:搭建自己的微型广播剧夏令营”。7月21日至22日,8名小营员在古典音乐录音师、制作人冯汉英,中国音乐学院录音专业博士、优秀青年教师黄一伦,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硕士研究生于佳禾的带领下,踏上了一场声音创作之旅。他们从零开始,亲历了剧本构思创作、声音采集录制、元素整合到最终剪辑的全过程,用声音的“积木”搭建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宇宙。
7月21日上午,艺术总监冯汉英主持开营仪式。他精心选取了《夜幕下的哈尔滨》《鬼吹灯》《小猪佩奇》《复仇》4个经典广播剧片段,引导孩子们初步感受声音艺术的魅力,辨识不同作品的特色。
本次夏令营的核心在于“亲自动手做”。每位学员都从构思开始,创作了自己的原创剧本,并在老师指导下反复讨论、打磨直至定稿。这种全程自主实践的过程,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成就感与创作热情。
对白与动效的录制是夏令营的核心环节之一。在这个环节,每位学员的剧本都经历了多次精益求精的录制过程。大家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、及时调整优化、再重新录制,这种“发现问题-解决问题-迭代提升”的模式,有效培养了学员们通过实践反馈持续改进的能力。本次夏令营使用名为“收音机工作站”的专业剪辑软件。学员们将录制好的对白、亲手收集或制作的动效(如脚步声、风声、警报声等)、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等素材,在软件中进行整合、剪辑与混音,最终“变”出了属于自己的广播剧作品。
7月22日下午的闭营仪式上,8位学员变身“声音小专家”,7部微型广播剧作品惊艳亮相,既有对经典文学片段的创意改编,也有充满未来感的原创科幻奇想;既有古韵悠长的武侠江湖,也有源自真实生活的童趣故事。丰富的题材展现了小创作者们无限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视角。
其中,15岁的何同学改编了经典小说《小王子》的片段,除了基础独白与旁白,他精心加入了铅笔书写、风声等细节音效。授课老师黄一伦评价其作品“声音层次丰富且完整,这得益于他深厚的广播剧赏析功底”。他在得知今年的“打开艺术之门”新推出了广播剧夏令营后,第一时间报名参加,成功实现了从资深听众到广播剧创作者的转变。
12岁的赵同学、15岁的石同学也都相继完成了从“小说家”到“广播剧编剧”的转变。孩子们不断突破自我,激发潜能,在创作中审视作品,更在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自我认可。石妈妈在活动后激动表示,“作为家长,亲眼见证孩子全心投入、激情迸发,我不禁热泪盈眶。当孩子将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融入作品呈现于我们面前时,那份神奇与美妙令人动容。”
“短短两天的夏令营,能迎来这么多热爱声音、热爱创作的小营员,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。” 闭营仪式上,主理人冯汉英老师表示,“回顾这两天的活动,同学们深度参与并实践了广播剧制作的全流程,展现了出色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,非常了不起。本次夏令营就像是引领大家进入了这片未知的森林,让大家初窥了其中的美妙元素,点燃同学们对其中某个领域的兴趣火花,期待大家未来能在这片天地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”
摄影/苏冠名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
编辑/周超
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